健康停看聽

心肌梗塞-致命的閃靈殺手 (台大醫院公館院區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
恐懼癌症再發 訴諸行動克服 (林口長庚癌症中心秘書楊惠玲 )
健康減重 不能沒有脂肪  (高雄市謝前亮診所營養師吳小玲 )
大腸瘜肉-癌症的前身 ?   (中壢市許志弘診所院長)
高齡化的社會 (許添盛醫師)
 

心肌梗塞-致命的閃靈殺手  (台大醫院公館院區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

在電視或電影中 , 有時會看到劇中人因為急怒攻心 , 突然用手摀住胸口、面如死灰 , 送醫急救的畫面 , 這是典型心肌梗塞發作的狀況 。在現實生活中 , 也偶爾聽說某某人因為心臟病發送醫或甚至突然死亡的事件 , 在在顯示心肌梗塞是一個必須立即處理、死亡率高的急症 。

 某些高危險群的病人(年紀大於八十歲、心臟功能不佳等) , 突發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甚至超過五十%;而這些死亡的病人 , 半數以上是在還來不及送達醫院 , 便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室顫動而死亡 。面對心臟病突發的狀況 , 必須注意以下三點處理原則 : 

(一) 確認症狀 : 心肌梗塞發作時 , 病人多半會感覺胸口劇烈的悶痛 。比較特別的是 , 病人通常還會合併有冒冷汗、惡心欲吐等感覺 。若有上述症狀 , 則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極高 , 必須立即就醫 。另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一些糖尿病患者 , 由於神經病變的關係 , 不會有厲害的胸痛 , 而是以突發性氣喘來表現 , 必須留心 。

(二) 緊急就醫 : 由於心肌梗塞可能併發心室顫動造成猝死 , 同時心肌細胞壞死亦對心臟功能有不利的影響 , 因此立即就醫是極為重要的 。建議病人或家屬直接打「一一九」請救護車將病人送至醫院 , 因為救護車均配備有電擊器 , 一旦病人發生致命的心室顫動時 , 可以立即施行體外電擊 , 而這些緊急處理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

 研究報告指出 , 愈早電擊治療心室顫動 , 成功率愈高;若心室顫動發生超過十分鐘後才電擊 , 則成功率幾近於零 。若病人不幸在救護車尚未到達時即心跳停止 , 則須靠旁人施行心肺復甦術以維持腦部的血流 。

(三) 舌下含硝化甘油片 : 在等待就醫的過程中 , 可以舌下含硝化甘油片以緩解症狀 。硝化甘油片能夠擴張阻塞的血管 , 因此對於胸悶的症狀緩解或有幫助 。

 然而 , 硝化甘油片也可能造成血壓降低的副作用 , 因此服用時必須坐著或躺著 。一般的用法是每五分鐘含一片 , 若含了三片仍無法解除疼痛 , 則不宜再多服 。服用硝化甘油片時 , 舌下會感覺麻麻的 , 若無此感覺 , 則藥物多半已無效了 。

 心肌梗塞的發生 , 是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因為動脈硬化塊的破裂造成血栓形成 , 且於短時間內完全堵塞所致 。因此在治療上 , 首要將堵塞的血管打通 。同時 , 時間必須越早越好(至少在病發的十二小時之內) 。一般打通血管的方法有二 :

  • 一種是利用血栓溶解劑將血栓溶解;
  • 另一種則是進行緊急血管擴張術將阻塞的血管打通 。

 血栓溶解劑的作用 , 是將破裂的動脈硬化塊上的血栓溶解 , 達到打通血管的效果 , 成功率約七十%至八十% 。然而 , 由於動脈硬化塊仍存在 , 因此病人隨後仍可能發生胸悶症狀 。同時 , 使用溶血栓藥物要冒著可能會出血的危險 , 而這種出血的機率在老年人又比較高 。

 因此 , 在有完備的心導管室及富經驗的心臟內科醫師的狀況下 , 還是以緊急血管擴張術為治療心肌梗塞的較佳選擇 。國內部分大型醫院設有緊急心導管小組 , 二十四小時待命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病患 , 配合血管支架置放及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劑的使用 , 可有效降低病患三十日死亡率 。

 


恐懼癌症再發 訴諸行動克服   (林口長庚癌症中心秘書楊惠玲 )

癌症治療總算是結束了 , 但漫長的等待才剛要開始 。是否劇烈的咳嗽 , 或是肌肉抽筋是癌症再發的徵兆 ? 是否癌症病人在每一次檢查時 , 都會感到非常焦慮呢 ?

沒錯 , 這是正常現象 。所有癌症存活病人都會害怕疾病復發 , 癌症可能在治療終止後的任何時間 , 數星期乃至數年後再發 , 若原發癌症經最初治療沒有被移除破壞乾淨 , 則癌症再發時 , 可能會表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 。例如 , 大腸癌可能會擴散到肝臟 , 而疾病本身仍是大腸癌 。癌症病人該如何來面對這些問題呢 ? 以下有來自美國國家癌症協會(NCI)針對癌症存活病人所作的建議 。

  1. 定期接受癌症專科醫師檢查
    大部分癌症病人在完成治療後 , 剛開始每三至四個月回診 , 之後每年一次或兩次回診 , 長期癌症存活病人則需每年回診一次 。
     
  2. 了解癌症復發的徵兆及治療的潛伏作用
    詢問您的醫師癌症復發時會有哪些症狀 , 及自己該如何處理 ? 記住 , 大部分的疼痛並非表示癌症復發 。
     
  3. 提供您的醫師 , 您的個人相關資料 , 以便他們能給予最好的醫療照顧
    對照顧你的醫師 , 提供所有個人癌症醫療紀錄 , 告訴他們 , 目前您的徵狀是什麼 ? 生活方式上有無任何改變如戒菸 , 或是對個人健康有哪些恐懼及疑問等 。
     
  4. 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測試
    早期篩檢可以控制某些癌症的發生 , 如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 。
     
  5. 維持良好健康習慣
    適當飲食、足夠睡眠、戒菸、定時運動 , 如此可以幫助您過得更健康 。
     
  6. 多和其他人討論您的感覺
    多和朋友、家人聊天 , 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幫助您 。專業社工可以幫忙癌症病人處理一些憂慮的事情 , 及安排某些實際上的協助 , 如居家護理、聯絡社會健康服務系統、財務規劃、小孩安親照顧 。您也可以和心理衛生專家如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臨床社工或治療師等協談 , 以幫忙解決問題 。
     
  7. 考慮參加病友團體
    這些支持性團體可以使參與的病友感覺好一些 , 可以幫忙調適心情 , 較好疼痛控制 , 及有交新朋友的機會 。如果您不願意參加病友團體 , 那麼您也可以打電話給癌症諮詢專線 , 讓他們居中介紹您和另一個病友認識 , 如此你們兩個可以經由電話彼此互相打氣鼓勵 。
     
  8. 幫助他人
    助人可以讓您自己覺得更強壯些 , 且覺得大部分情況是在自己控制中 。
     
  9. 對自己好一些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 , 剔除厭惡的活動 。學習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 , 以及如何拒絕別人 。在感覺疲累前就要休息 , 今日事今日畢 。
     
  10. 最後提醒自己隨時都有「希望」
    在美國癌症病人中 , 有超過八百萬人至少存活五年 , 而這個存活數字每天都在持續增加中 。


健康減重 不能沒有脂肪  (高雄市謝前亮診所營養師吳小玲 )

 許多減重的朋友完全不吃含有脂肪(如肉類、植物油)的食物 , 以偏頗的方式來減重 , 而導致營養不均衡 , 出現皮膚乾燥、缺乏光澤 , 手腳冰冷、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 或瘦到臉蛋與胸部 , 甚至嚴重到影響月經、血色、血量皆不足的情況 , 而成為病弱美人 。

 其實 , 脂肪並非一無是處 , 它與醣類、蛋白質並列為三大主要營養素 , 是體內能量貯存的第一位 , 脂質的功能有以下幾種 : 

  1. 身體的組成 : 脂肪組織主要貯存於皮下脂肪及腹腔中 , 健康的女性脂肪約佔體重的十八%至二十五% , 男性約十五%至二十% , 而細胞膜中含有的脂質 , 能促進營養的傳遞 , 對於神經髓鞘及腦組織皆非常重要 。
     
  2. 隔絕及填充 : 皮下脂肪層在冷天氣中能減少體熱散失 , 是最有效的隔絕層 , 但也相對的干擾夏天體熱散失的速度 。脂肪更是身體內重要器官的「襯墊」 , 如環繞於腎臟四週 , 因為脂肪之填充而免於受到物理傷害(如推擠、摩擦等) 。
     
  3. 提供能量 : 每公克脂肪供應九大卡熱量 , 是醣類、蛋白質(每公克供應四大卡)的二倍多 , 其高密度、低溶解度的特性 , 使脂肪成為能量貯存的最佳形式;不僅如此 , 一旦葡萄糖(醣類)和胺基酸(蛋白質)也處於過多或備用狀態時 , 也將被合成脂肪而進行囤積;因此 , 當人體攝食的熱量長期大於消耗的熱量時 , 就會造成肥胖 。
     
  4. 增加飽食感 : 脂肪會降低胃的蠕動速度 , 使食物滯留於胃中較久 , 減緩飢餓感 。
     
  5. 使食物更可口 : 脂肪的可怕不在油脂的本身 , 因為我們不可能直接飲用植物油或吃奶油塊 , 但油脂一旦經過組合和烹調之後 , 就能成為美食的代言人 , 讓可口的食物隱藏著許多「看不見的脂肪」 , 例如 , 土司塗上奶油之後 , 往往想再多吃二片、油炒青菜似乎比燙青菜來得香嫩順口… , 不知不覺中 , 就吃過量了 。
     
  6. 攜帶脂溶性維他命 : 脂溶性維他命A、D、E、K需在含脂質的狀態下運送、吸收、利用 , 才能發揮其效果 , 而不致產生夜盲症、骨質軟化、影響血液凝固等現象 。
     
  7. 攝取必需脂肪酸 : 缺少此類必需脂肪酸 , 會有生長遲鈍、皮膚病變(乾燥、過敏、溼疹)等不適症狀 , 並影響血壓調節、平滑肌收縮、內分泌系統、神經衝動傳導等功能 。
     
  8. 構成磷脂質 : 所有細胞均有磷脂質 , 尤其腦、神經組織、肝臟特別多 , 是脂肪消化吸收的必需物質 。
     
  9. 膽固醇的功能 : 雖然人體內如肝、腸管、腦細胞等皆能自行合成膽固醇 , 即使食物中完全不攝取膽固醇 , 體內仍不缺乏 。但膽固醇所扮演的生理角色 , 包括構成血液脂蛋白、細胞膜的成份之一 , 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荷爾蒙 , 及參與肝臟合成膽酸、皮膚組織於太陽照射下合成維生素D的材料 , 因此 , 仍建議成人每日從食物中適量攝取約三至五百毫克的膽固醇 。

其實 , 減重者不需一味的排除油脂與動物性食品 , 而應注意總熱量 , 食物種類及熱量消耗是否平衡 , 在門診輔導的案例中 , 經整體規劃的飲食內容 , 才能夠獲得健康減重的成果 。
 


紙上聽筒

大腸瘜肉-癌症的前身 ?   (中壢市許志弘診所院長)

李先生的父親罹患大腸癌 , 他從同事身上得知 , 大腸癌有遺傳的可能性 , 遂與其大哥一同去醫院安排檢查 , 結果李先生經大腸鏡檢查發現離肛門上四十公分處(約在降結腸)有一個瘜肉 , 在檢查同時 , 以大腸鏡將瘜肉切除 , 醫師提醒李先生 , 因瘜肉有可能轉化成癌症 , 所以必須將其切除 , 同時也必須定期追蹤 。

而令李先生納悶的是 , 大哥的檢查結果未發現有瘜肉 , 一切正常!為什麼他會產生瘜肉呢 ? 瘜肉真的一定會轉變成癌症嗎 ?  所謂「瘜肉」就是腸壁上的一個突起 , 局部且呈現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 , 它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的 。

整個腸胃道 , 從食道、胃、小腸一路到大腸、直腸都可能出現瘜肉 。就大小而言 , 有的瘜肉小到一公分以下 , 也有大至十公分以上的 , 有些是單獨一個 , 有的則是佈滿整個腸道 。

瘜肉形成的原因不太清楚 , 可能與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型態有關 , 也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 , 不過遺傳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 醫界先前的報告顯示 , 在相同條件下 , 有大腸癌家族史之個案 , 發現有大腸瘜肉之機率比無家族史者高出六倍之多 。由於瘜肉大小的不同 , 加上部位的不同 , 通常不易產生明顯的症狀 。偶爾會有出血的現象 , 有的瘜肉則會產生腸套疊、腸阻塞、腹瀉或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 , 但臨床上並不常見 。

臨床上最常見的瘜肉是增生性瘜肉 , 通常這類瘜肉較小 , 惡性變化的機率近乎零;第二類瘜肉稱為缺陷瘤性瘜肉 , 這是一種先天性胚胎發育缺陷所致 , 好發於年輕人 , 若為多發性可能轉為惡性;第三類瘜肉為腺瘤性瘜肉 , 腺瘤性瘜肉又可分為管性、絨毛性及管絨性三類 , 此類瘜肉發展成惡性的比例最高 , 尤其是絨毛腺瘤性瘜肉 。大多數專家也都認為癌症是由腺瘤性瘜肉轉變而來 , 所以在考慮瘜肉癌化的可能性 , 第一個是瘜肉的病理型態 , 另外一個考量的因素是瘜肉的大小 , 小於一公分的瘜肉癌化的機率小於十% 。瘜肉愈大 , 轉化成癌症的比率也愈高 , 由以上這兩個考量 , 就可以確定面對大腸瘜肉時的治療原則了 。

瘜肉的診斷以大腸鏡為主 , 糞便潛血反應在診斷上沒有太大的價值 , 而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對於較小瘜肉的診斷上也有其限制性 。一旦發現瘜肉 , 最好能即時予以切除 , 以杜絕其繼續滋長或癌化的可能性 。有時候只做切片檢查也是不夠的 , 最好能完全切除 , 瘜肉切除後的病理切片報告是很重要的 , 如果有惡性病變產生 , 則必須知道其侵犯的深度 , 再決定是否要切除部分大腸 。

大腸瘜肉切除後 , 需定期追蹤 , 因為再生瘜肉或癌症的機會比較大 , 原則上一至兩年必須再做檢查 , 才能確保安全 。
 


高齡化的社會 (許添盛醫師)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的社會 , 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大於百分之七 。

目前的平均壽命 , 男性是七十一歲 , 女性是七十六歲 , 往後的一、二十年可能再提高五至十歲 , 所以平均每個人可以活到八十幾歲。其實大家並不怕活到老 , 而是怕生病、衰老或退化。所以如何可以活到老又不會過度退化是我們希望給大家的新觀念 。

許多老人之所以會衰弱、活動力變差 , 通常是由於他們習慣了蜇伏休止 , 所以只要重新喚起他們的意志 , 讓他們活的積極、有目的 , 相信許多老人在活動力、氣力、靈敏度、反應等各方面會有戲劇性的進步。老年人的活力降低 , 主要是因為他們預期自己會變的如此 , 對於老化的現象覺得絕望、無可奈何的人會老的更快 。

這與第一個想法也就是老人活動力降低是因為他們不想活動的想法是相通的 。

不想活動背後因素是因為他們預期自己會變的衰老、退化 , 這種預期的結果 , 會讓他們在心境尚處於絕望與無可奈何 , 抱著這種心態的人會老的更快 。

新時代的理論認為人的心念、思想也是由知識、資訊和能量所構成的量子場。古典的牛頓力學認為「我是誰」與這個世界沒有關係 ,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客觀的 , 我是主觀 , 而「我」這個主觀的人與客觀的世界、客觀的身體無關。 我認為我是誰跟我會不會生病、是否與衰老無關。但與量子力學的觀念 , 則認為我是誰、我在想什麼、我生活過的幸不幸福、滿不滿意和我的健康或衰老有絕對的關係。 也就是說身體與心裡的健康是互相加強、互相干涉的。這完全符合新時代的一句名言─你創造你個人的實相 。

例如退休後無所事事、終日苦悶的老人退休了半年之後 , 幾乎老了十歲以上 , 如果是談戀愛的話 , 則好像年輕了五歲。這說明了在我們的情緒與思想的量子場之間的作用 , 甚至具有扭轉身體功能的能力 , 所以事實上身體並不是客觀的必然會隨著時間而老化。
從前 , 人類的身體暴露在很不利的條件之下 , 營養不良、體力透支、瘟疫肆虐等都容易使人衰老 。

翻閱本世紀通過艾利斯島移民檢疫所入境到美國的移民文獻紀錄 , 發現四十歲左右婦人憔悴枯槁的臉孔看起來像是七十幾歲的老婦人 , 一、二十歲的少年模樣 , 卻像是飽經風霜的中年人。而現代人 , 相反的 , 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看起還向是三、四十歲 , 這是因為整個環境的變化。如:營養的改善、生活上的舒適和環境衛生的進步 , 造成心境及生理上的安適而讓人可以活的更長而且更健康 。

有一個在醫學上曾被觀察到的現象 , 認為有些人過了五、六十歲進入老人年期之後 , 他們的心境、思想模式會變的像小孩子一樣 , 比較天真 , 較具幻想性及依賴性 , 在這新時代的理論來說 , 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 為第二青春期。眾所皆知 , 第一青春期大部分是在國小三、四年級至國中畢業之前 , 這段期間發育迅速 , 第二性徵開始出現。而第二青春期是人類過了五、六十歲進入老年期之後 , 天生的自然改變 , 有些人的頭髮可能會由白轉黑 , 甚至長出新牙 。

有一篇報導說遼寧有位老人在牙齒全部脫落後 , 又再度長出新牙 , 事實上在婦產科的門診發現 , 很多婦人已經停經 , 可是到老年又再度來經 , 甚至有些人因此恢復了生育能力 。

從史前時代到工業革命的肇始 , 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停留在四十五歲以下 , 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能活到六十五歲上。現代人因為營養的改善 , 衛生條件及醫藥的進步 , 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能活到六十五歲以上 , 所以新一代的老人已經普遍的遭遇到了第二青春期 , 這在以前是否被正視過的問題 , 徜若我們依舊抱持著以往的概念 , 認為身體過了中年將持續的衰老 , 心智持續的退化 , 性能力也將持續的減弱 , 則第二青春期的這股龐然而充滿活力的能量 , 在不被我們的生理及心理所允許出現的情況下 , 有可能會以腫瘤的形態展現出來 。

有一個定律稱為黑福里克極限 , 認為人類的胚胎細胞 , 在培養皿裡無論如何小心翼翼的培養著 , 這些細胞再分裂大約五十次後必然死去。但是如果這些培養皿裡培養的是癌細胞 , 他會一直分裂下去。所以 , 腫瘤是個非常強的能量 , 他不受限制的生長 , 如果我們能把這股強大的能量導入正途 , 讓我們的肌膚重新恢復光澤 , 讓牙齒重新長出 , 讓肌肉組織慢慢的取代脂肪組織 , 讓頭腦變的靈活 , 性能力也重新恢復活力的話 , 該有多好 。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第二青春期的存在。當然 , 對第二青春期的壓抑並不必然導致癌症 , 但是我們社會對這種現象的忽略以致於能量被阻塞 , 與癌症是密切相關的 , 因為癌細胞本身是很強的生長力量 , 是一種會到處轉移的能量狀態 , 如果把這股能量平均的疏導至身上的每一個器官 , 或是日常生活、朋友及性生活上 , 使得人生得以豐富、喜悅、自在的話 , 那麼這股能量就不會以癌細胞的形態來展現 。

人不會變老 , 唯有在停止成長以後 , 才會變老光是時間這個因素並不會讓人衰老 , 而真正讓人變老是因為人的心智停止成長而非肉體天生就必須老化。 在醫學上有項很有趣的疾病 , 稱為精神性侏儒症候群 , 一般發生在受重度虐待的兒童身上 , 他們這種長期缺乏關愛的情緒抑制了生長激素的分泌 , 雖然生長激素理當按照孩童DNA上的遺傳基因正常分泌 , 但是這些小孩內心對自己的詮釋 : 不被關愛的小孩 , 竟然超越了傳統基因的力量 , 而改變了他們的身體結構 , 拒絕長大 。

這種現象也意味著如果一個人害怕老化或預期自己一定會老化的話 , 這樣的信念本身也有能力造成基因上的轉變 , 因而造成真正的老化。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們思想和信念的重要性 。

站在醫學的觀念認為我們的皮膚大約每個月會換新胃壁每五天轉化一次 , 肝臟每隔六個禮拜就是一個全新的肝臟 , 骨骼每三個月是一副新的骨骼 , 根據醫學統計:

身體每七年就完全的更新了。這表示身體只是一個模式 , 一直在變化之中 , 而不是一個僵化的機械 , 所以傳統醫學把人單純地當作一個機械是說不通的 。

而以新時代的量子觀點來討論 , 對量子層面而言 , 則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 ,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種能量的狀態 , 身體是在每一刻被重新創造的 , 表示從這一刻到下一刻 , 我們的身體已經是個不同的身體 。

因此 , 以新時代的觀點認為身體是個幻象 , 而身體在下一刻已經完全地分解而回到能量地模式 , 然而在下下一刻 , 一個你不可能覺察到的瞬間 , 它又透過白洞出現 , 重新變成一個新的身體 。 

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村上春樹說:「四十歲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 那時 , 我將選擇一些什麼 , 並捨棄一些什麼。」

中年 , 是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全球化、知識經濟的趨勢下 , 企業人再也不敢以直覺行事。學校是一個平台 , 是最佳的終生學習環境。跟著時代 , 跟著經濟發展的腳步跑 , 依照世俗的標準 , 他們在職場上 , 多半各擁一片天;有些人是公司裡的中堅 , 還不是真正的老闆 , 底下可能有一群虎視耽耽的屬下;有些雖然已經創業成功 , 躋身台灣一千大企業家排名之內 , 但面對變化多端的局勢 , 猶如航行在波濤翻飛的經營大海裡 , 沒有人知道 , 接下來會不會碰到冰山或暗礁 ? 中年退休的科技新貴 , 不知道該怎麼才不至於中止自己的人生。回溯過去的打拼人生 , 工作 , 多半佔據生命最重要的位置 , 思考 , 往往繞著為老闆賣命、對股東負責 , 然而 , 即使頭銜愈來愈大 , 收入愈來愈多 , 卻有許多人因而失去了快樂 。

回想青春年少 , 信念單純 , 相信雙手可以開創 , 努力可以成功 , 但人到中年 , 隨著閱歷的豐富 , 看盡了有些耍心機、搞鬥爭 , 人 , 跟著慾望究竟要走到那裡 ? 當攬鏡自照 , 發現臉上的皺紋、白頭髮不由自主地茂盛了起來 , 不免思考起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

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離開人世 , 對蕾芙麗衝擊很大 , 她想著的是 , 人生這一遭 , 究竟為何而來 ? 又能留下什麼 ? 人到中年 , 不希望未來只是現在的延續 , 縱然現在的生活總算如意 , 卻愈來愈會自省 , 幸運或不幸 , 究竟是註定還是偶然 ?

也許過去的努力已經小有成就 , 但是 , 更重要的是 , 追求自己真正的夢想。

人不痴狂枉少年 , 人到中年 , 更渴望青春期的熱情 , 接下來的人生 , 才能再做些什麼。
有時候 , 生命會在某一個時刻召喚 , EMBA就是一個機會的開端。一生走到了中間 , 職場老將共同落腳在EMBA , 因為不甘「人生只是如此 , 於是重新學習。

白髮數十根 , 人生將近一半 , 青春不再的5男2女 , 要靠一點點勇氣 , 一點點浪漫 , 才能理直而氣不壯、充滿感激地上學去。勇氣是追逐自己不一定能抵達的夢想 , 浪漫和熱情是在混亂的政治、經濟和企業倫理中為自己的行為 , 找一個合理化的藉口。

中年上學去 , 也開始在工作、家庭及課業中尋求各式各樣妥協的可能性 , 上課時總帶著
筆記型電腦 , 心有旁鶩地一邊做筆記 , 一邊寫工作報告。

中年上學去 , 時間管理愈來愈得心應手 , 所以可以在某些不太想聽的課堂或不太想開的會議裡 , 攤開「經濟學」課本偷偷複習。

中年上學去 , 連班際郊遊也不忘組成「共犯結構」 , 主動向學校要求會計學可以再排幾堂講得精采的教授。

村上春樹說:「四十歲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 那時 , 我將選擇一些什麼 , 並捨棄一些什麼。」

多麼慶幸 , 在人生的轉捩點 , 中年人生將可以追逐各種的可能性。

《EMBA隨堂筆記》
「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一書中指出 , 個人必須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及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