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is 于丹 ?

北京師範大學 - 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


序言 : 【畫外音】孔子曰 : 君子坦蕩蕩 , 小人常戚戚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君子和小人之分來明辨是非 。那麼 , 何為君子 ? 何為小人 ? 我們如何來分辨君子與小人 ? 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釋《論語》中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 ? ……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 , 這里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 , 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 , 說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 ? 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

【畫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 , 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 , 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字 , 即便是今天人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 , 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 , 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將為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

其實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 , 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 首先一個標準 , 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 , 先自我修繕了修養 , 而後才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 。也就是說 ,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內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 , 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為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有那麼一副與世不爭與人恭敬的氣度 , 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于人格 。孔子有一個學生司馬牛曾經問老師 :

【畫外音】老師 , 什麼叫君子呀 ?

君子就是心中沒有擔懮 , 沒有恐懼 。

沒有擔懮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 , 這也太簡單了….學生很不以為然 , 一下子沒聽明白 , 覺得這麼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 : 不懮不懼 , 斯謂之君子已乎 ? 這就能叫君子啦 ? 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 : 內省不疚 , 夫何懮何懼(論語顏淵) 。也就是說 , 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 , 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夜里面睡得踏實 , 這就叫內省不疚 。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 , 反省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 , 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懮不恐懼 。在孔子看來 , 一個人內省不疚 , 夫何懮何懼 , 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 。那麼這個標準呢 , 說低也低 , 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孔子一上來先很謙虛 , 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 , 說君子道者三 , 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 , 然後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 , 我反正是做不到 , 是哪三點呢 ? 叫做仁者不懮 , 智者不惑 , 勇者不懼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 , 一個人每天行于世間百態之中 , 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 , 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 , 讓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懮傷、懮思、懮恐、擔懮 , 全都沒有 。這一切來自于什麼呢 , 來自于你內心的仁厚 , 由于你寬和 , 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 , 由于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于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 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构成很有意思 , 這個“惑”字 , 迷惑的惑啊 , 是上面一個或者的或 , 下面一個心字底 , 對吧 。其實或者 , 數學上叫或然率 , 什麼意思啊 , 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 , 此為或者 。那麼當世界面臨眾多的抉擇 , 你可以這樣走 , 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 , 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夠大 。如果你心中有判斷 , 有定力 , 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 , 對於我們當下的人來講 , 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 , 而是選擇太多 , 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 。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 , 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 , 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 , 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 , 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 , 視野廣闊 , 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 。怎麼辦呢 , 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 , 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 , 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那麼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 , 當這個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懼、恐懼、懼怕 , 這一切壓來的時候 , 我們記得老百姓的一個說法 , 叫做“兩強相遇勇者勝” , 也就是說 , 當你自己的心足夠勇敢 , 足夠開闊 , 你自己知道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 , 那麼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 。所以孔夫子說 , 我認為一個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內心的仁、智、勇 , 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懮、惑、懼 。他說就這麼個道理我做不到 。他的學生子貢就笑了 , 說夫子自道爾 , 您說的這三個標準就是你自己啊 , 也只有你這樣的人 , 真正身體力行了 , 所以可以把這樣的感受說出來 。其實這就是他所說的君子 。其實孔子給我們做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他沒有說你要追緬古圣先賢 , 你要流芳後世 , 他所說的就在現世 , 就在此際就從自我修養做起 , 做一個真君子 。

【于丹心語】就在此際 , 從自我修養做起 , 做一個真君子

所以什麼人是君子 , 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責外在世界 , 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 , 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 則遠怨矣”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 , 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 。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 , 什麼人厚道 , 厚道不是窩囊 , 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 , 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能夠自內心厚道而去薄責于人 , 少苛責于人這就是君子 , 一個真君子 , 他那種坦蕩情懷是一種由內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力量 , 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 , 不哭天搶地 ,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 , 不尤人 , 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机會 , 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了解我 , 人能做到這樣嗎 ? 不容易啊 。

話外音 : 其實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抱怨社會的不公 , 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 , 于丹教授認為 , 《論語》中對於學習的論述很有意思 , 它認為學習者有兩個目的 , 一種是為君子學 , 一種是為小人學 , 難道在學習的問題上也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嗎 ?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 , 今之學者為人 , 其實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解讀 。什麼叫古之學問為己呢 , 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 , 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 , 真正人去做學問是為什麼 , 就像今天的讀書 , 從小讀到大 , 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 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 , 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 , 再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 , 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那麼那種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 , 就是學了一點知識以後把它當工具 , 比如說去寫文章、評職稱 , 作為一種技能謀一份職業 , 用這樣的知識和學問來取悅他人 , 在社會上為自己謀得一份福利 , 這就是被孔子所說的那種為人之學 。所以孔子曾經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說 : 汝為君子學 , 不為小人學 。何謂君子學 , 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 , 讓我們所學的一切 , 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 , 而要想著修養 。因為一個人 , 只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 , 了解自己在這個坐標系上的位置以後 , 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 。應該說這是孔子對於標準一個明确的界定 。什麼是君子 , 君子永遠著眼于當下 , 君子永遠要做自己內心一個完善的人 , 君子的目標從來不好高騖遠 , 我們看到了 , 孔子從來不說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 , 孔子這里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 。按照你自己的坐標系 , 從眼前做起 , 從今天開始學習 , 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其實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 說在一條小街上開了三家裁縫店 , 每一家都在想 , 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 , 所以就力圖把自己說得非常非常大 。第一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 , 把這個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 , 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呢 , 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牌子 , 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想了想說難道我還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 , 想了半天 , 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擺在那兒 , 結果那條街上的所有客人都來了第三家 , 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 。這第三家牌子寫得是什麼呢 ? 他寫得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 , 也就是說 , 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 , 從當下做起 。

【畫外音】做好自己的事 , 當一個善良的人 , 這是《論語》對於君子的第一條界定 , 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呢 ? 于丹教授認為光做一個善良的人是遠遠不夠的 , 君子還要有第二個標準 , 這是一個什麼標準呢 ?

也就是說第一個標準他只是一個善良的人 , 但是第二個標準他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 , 他必須得是胸有大志 , 是宏闊的 。那麼這種宏闊之志可以要求一個人不是太顧及眼前的生活 , 孔子曾經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 , 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麼樣 , 自己過的日子怎麼樣 , 那麼這個人他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 君子應該是胸懷天下的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 不亦重乎 ? 死而後已 , 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的一份擔當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其實我們想一想 ,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 , 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立的 , 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兩個流派 , 它其實是人格理想的兩端 。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 : 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 , 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 , 叫做達則兼濟天下 , 而窮則獨善其身 。一個人在發達的時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 , 而一個人在窮途末路困窘于一個不堪境地的時候還要不放棄個人修養 , 這就是君子了 。一個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斷的完善 , 磨礪自己 , 然後他走到真正發達的時候 , 他才有可能去幫助別人 。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 , 在孔子之後 , 經過唐宋 , 我們能看到諸多名士 , 他們都是在自己極其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能做到胸懷天下 , 這點其實你想來是不可思議的 。比如說杜甫 , 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他說自己的家里面 , 八月秋高風怒號 , 卷我屋上三重茅 , 那樣一片窮困潦倒的時候 , 他心中想到的是什麼呢 ? 是安得廣廈千萬間 , 大蔽天下寒士盡歡顏 , 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讓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說范仲淹 , 范仲淹說一個人他即使是處江湖之遠的時候 , 他不可能居廟堂之高的時候 , 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懮而懮 , 後天下之樂而樂” 。那麼這樣一些情懷都是什麼呢 ? 就是君子大志 。

其實一個人有如此的一個志向 , 有如此一種宏闊的眼界 , 這在論語中是一直得到鼓勵的 。孔子說 : 君子懷德 , 小人懷土 , 君子懷刑 , 小人懷惠 。這是什麼意思呢 , 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 君子每天在牽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 , 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麼樣了;而小人懷土呢 , 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房子 , 他不會想到大蔽天下寒士 , 他想的都是說我怎麼樣能夠多買一套房啊 , 我怎麼樣能夠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 , 另外我商品房自己還可以再多得一點啊 , 每天就在算計著衣食居住 , 所有的物質生活這些人 。這被孔子或者說被整個儒家學派稱為是小人的心思 , 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 , 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這麼一點點利益上 , 而沒有道德的話他就很危險了 。它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 這就是下一句 , 所謂君子懷刑 , 而小人懷惠 。君子從來是尊重法制的 , 這個刑就是刑法 ,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規矩、尺度 , 所以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 , 不得超越 , 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 , 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路過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 , 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 , 但是這點限制讓你在一種尊重制約的前提下 , 可以形成一種社會默契 , 尊重他人 , 保障自己的安全 , 這就是君子懷刑 。但是小人是干嗎呢 ? 懷惠 。這個惠是小恩小惠 , 小便宜的意思 , 也就是說鑽小空子、占小便宜 , 一次兩次 , 這里面潛藏的危机肯定要吃大虧 。一看說紅燈跟綠燈中間閃著黃燈 , 可以跑過去 , 就赶緊跑過去吧 , 一看說車赶緊剎車了等著我過去了 , 覺得這件事情占了個小便宜 , 久而久之 , 這里面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麼是小人呢 , 就是沒有大眼界 , 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

那麼說回到君子 , 今天要做一個君子不妨從倡導的恒心開始 , 恒心二字不容易啊 ,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由于有了多元選擇 , 所以我們是興奮的 , 我們是歡喜的 , 我們是激情的 , 我們是在眾多選擇中跳來跳去尋找眾多价值的 , 在今天我們都是一個聰明人 , 但是我們缺少的是什麼呢 , 是在浮華選擇中真正的恒心 , 而恒心是成為君子的前提 。讓我們多一點恒心與定力 , 這就讓我們接近了君子的標準,其實每一個人 , 當他走向這個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番志向 , 希望建宏圖偉業 , 希望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 , 但是很快這個幻影會象肥皂泡一樣一一破滅 , 為什麼呢 ? 因為我們恒心的那個光環沒有足以支撐我們做下去 , 所以做一個君子我們不見得都能夠做到無恒產有恒心那麼高的境界 ,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 , 有一個宏闊的境界那麼離君子已經不遠了 , 這是第二個標準 。

孔子還有第三個標準 。

【畫外音】于丹教授認為 , 論語中所說的君子並不是高山仰止 , 可望不可及的 , 君子其實永遠是我們的鄰居 , 我們的朋友 , 而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恰恰能使我們在同事之中、在朋友圈里辨別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 這第三個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

一個真君子的第三個標準就是好處事 , 他的人際關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 , 而這個人最終在團隊的合作中有所作為 , 所以孔子曾經說君子跟小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 , 就是君子啊群而不爭 , 矜而不党 。君子是合群的 , 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從來是不爭的 , 不跟別人有太多的糾紛爭執 , 他一個人內心可以是驕傲的 , 可以是矜持的 , 但是他決不結党營私 。什麼是党 , 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做党同而伐异 , 就是結党營私 , 君子從來不結党營私 ,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合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合” 。這是什麼標準呢 , 和而不同 , 這麼多人大家在一起 , 我們的觀點肯定不一樣 , 當我們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 , 一個真君子會認真的傾聽他人 , 然後他能夠理解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 , 但他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標準 , 這叫和而不同 。孔子有一個表述 , 說 : 君子周而不比 , 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 。什麼概念呢 ? 周就是這麼多人在一起 , 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 , 一個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 , 他都會象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 , 但是他不張揚自己 , 他讓所有的人都受到照應;但是小人是什麼 , 是比 , 我們看比這個像形字是兩個相似的匕放在一起 , 也就是說 , 小人聚小圈子 , 他不會照顧大家的情緒 。比如說開一個聚會 , 一個君子會讓這里面遠近親疏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 , 但是那些道德標準稍微低點的人呢 , 他就會來了以後找他最意氣相投的人 , 然後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 , 他會覺得說我跟你好的不得了 , 但是不過他人的感受 。所以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 。而這種人的前提就是我們說的“君子坦蕩蕩 , 小人長戚戚” , 為什麼會出現那種比啊 , 會出現結党營私啊 , 就是因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 , 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 , 而君子不屑與此 , 坦蕩蕩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 , 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歡欣的快樂的 , 這就是一個坦然的人 。其實中國一直所倡導的古典美是一種和諧為美 , 而和諧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 , 一種融注 。其實這就是一個君子之道 , 君子從來都是好處事的 。所以孔夫子曾經有這樣一段很生動地描述 , 他說 :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 , 但是你難以取悅他 。大家能夠在一起做事 , 做得很好 , 但是這中間他喜怒不形于色 , 不會說輕易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後門 。說之不與道 , 不說也 。你想取悅他 , 但是你不合乎道理 , 你給他一點賄賂 , 你給他一點個人私利 , 他是不會高興的 。及其使人也 , 器之 。等到這個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時候 , 他會把你量身訂做安排在一個位子上 。我們知道每個人能力都術有專攻 , 一個人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長 , 一定有他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 。真君子用人從不勉強別人,而是審時度勢 , 根据這個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個功能 , 這就叫器之 , 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 , 不刁難你 。這種人就是很容易處事 , 但是你很難取悅他的人 , 這就叫君子 。好 , 再看相反的例子 。論語的這種敘事方式特別容易懂 , 就是因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 , 換一個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麼叫小人了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 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 , 能取悅他 , 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 。我們想想 , 就這個“難事而易說”這五個字勾勒出來的多生動 , 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吧 , 比如說你給他施一個小恩小惠 , 你幫他一個小忙 , 你投其所好 , 哪怕你請他喝一頓酒 , 或者說請他去桑拿 , 去按摩 , 這個人很快他就高興了 , 一個真正這麼容易被收買的人就能夠好合作嗎 ? 這個人是不容易共事的 , 為什麼呢 ? 因為你取悅他的這種方式是不合乎道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 說之雖不以道 , 說也 。你取悅他的雖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興 , 那麼你取得了一時的歡心 , 你以為他以後就會非常忠誠的一路給你開綠燈嗎 , 等到真用人的時候 , 及其使人也 , 求備焉 。備是完備的備 , 什麼意思呢 , 就是求全而責備 , 你這個時候費了很多力氣 , 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 , 接上了關系 , 終于有一天他來為你辦事了 , 你決定他會為你鋪開一條坦途了吧 , 這個時候他該求全責備了 , 他開始覺得你這兒不夠格了 , 那兒不達標了 , 你為什麼不怎麼怎麼樣 , 你還可以更好一點嗎 , 當提出所有這些要求的時候 , 會被對方覺得很尷尬 , 很為難 , 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